“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” ,這是北京同仁堂門口的一副對聯,是歷代同仁堂人都恪守的古訓,也是同仁堂中醫藥文化中秉承的質量觀。正是靠著這份承諾,使同仁堂從一家普通的家庭藥鋪發展成為國藥品牌。
歷史起源
同仁堂始于1669年,是中國傳統醫藥中聞名遐邇的老字號,創始人為太醫院吏目樂顯揚。
關于“同仁堂”名字的由來,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:少年康熙曾得過一場怪病,全身紅疹,奇癢無比,宮中御醫束手無策,康熙心情抑郁,微服出宮散心,信步走進一家小藥鋪,藥鋪郎中只開了便宜的大黃,囑咐泡水沐浴,康熙按照囑咐,如法沐浴,迅速好轉,不過三日便痊愈了。為了感謝郎中,康熙寫下“同修仁德,濟世養生”,并送給他一座大藥堂,起名“同仁堂”。
傳說的真實性無從考證,但可以肯定的是,同仁堂從1723年開始“承辦官藥”,直至1911年,在長達188年時間里,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選藥材標準、恪守皇宮秘方和制藥方法,形成了一套嚴格的質量監督制度。同仁堂與清宮太醫院、御藥房之間有機的融合和影響,形成了同仁堂中藥的特殊風格和傳統知識。
同仁堂中醫藥文化集中體現在“同修仁德、濟世養生”的價值觀,“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、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”的質量觀和“講信義、重人和”的經營理念,以及“童叟無欺、一視同仁”的職業道德。
2006年,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同仁堂的社會認可度、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。
制藥特色
北京人買藥,愛進同仁堂;外地人到北京旅游觀光,也愛到同仁堂看看這百年老店。同仁堂能夠得到如此厚愛與其獨特的制藥特色有關。
處方獨特
藥品質量一直是同仁堂幾百年來全力追求的首要目標,首先體現在獨特的配方。
自雍正元年(1723年)開始,同仁堂持續為清宮供奉御藥長達188年,收集了不少宮廷秘方。此外,還收集了中醫著作中的古方、名方以及有效的民間驗方。清末的同仁堂配本收載了495種配方,且都有對應藥品出售。
選材上乘
三百多年來,同仁堂為了保證藥品質量,堅持嚴把選料關。
中醫認為藥材“性從地變”,即便同一藥材的療效也會因產地不同而有所差異。為此,同仁堂選藥注重選用特定地域的地道品種,確保選料的上乘。
工藝精湛
中成藥是同仁堂的主要產品,為保證質量,除處方獨特、選料上乘之外,嚴格的工藝規程是十分必要的。如果炮制不依工藝規程,不能體現減毒或增效作用,或者由于人為的多種不良因素影響質量,不但會影響藥效,甚至會使良藥變毒品,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。
同仁堂生產的中成藥,從購進原料到包裝出廠,有上百道工序,加工每種藥物的每道工序,都有嚴格的工藝要求,投料的數量必須精確,各種珍貴細料藥物的投料誤差控制在微克以下。如規定細粉所過羅篩的孔數,確保篩后達到一定細度;水丸制劑要求反復篩選,確保大小均勻、顏色一致。
療效顯著
好產品,才能出好的療效。
目前,同仁堂長期經營的藥品有數百種,王牌名藥有牛黃清心丸、安宮牛黃丸、大活絡丸、烏雞白鳳丸、國公酒等十幾種,為人們的健康做出來積極貢獻。
三百多年的風雨兼程,時間在變,不變的是初心。發展至今,同仁堂師古而不泥古,大膽吸收引進,加大科研力度,古方今用,實現了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。